严冬冬

1984.11.16 - 2012.07.09

自由登山者,自由职业翻译


目录
  • 初会迟布

  • 发表时间:2010-02-06
  • 初会迟布

    标签: 登山 迟布 分类: 登山2010-02-06 16:22


    (我们此次尝试的路线,红色为完成部分,蓝色为左岔雪槽末端两条岩槽的延伸,都可以到达半圆形雪台上,但是从雪台到顶峰之间的路线情况依然是未知数。)

    迟布峰海拔5450米,位于双桥沟与长坪沟之间,2005年9月由加拿大女登山者Katherine Fraser、Katy Holm和Aidan Oloman沿东壁首次登顶。今年1月20-22日,我与李兰搭档尝试了这座山峰的西侧雪槽转西南岩壁/南山脊路线,结果只到达了海拔约5000米出头的雪槽顶端,在岩壁根部无功而返。

    缘起

    最初看到迟布峰是在去年11月。当时我和周鹏在双桥沟进行适应性训练,徒步去往尖山子大本营,在路上就看到沟对面有一座形状奇丽的山峰,南北两个峰尖中间夹着一个小尖顶,北侧峰尖再北边是半圆形的积雪斜台,斜台边缘是光滑的陡壁。这样奇特的山形让人忍不住生起强烈的攀登欲望,但是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海拔多少、是否是未登峰——换句话说,对它完全一无所知。后来回到沟里问徐老幺和其他当地人,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

    12月回到北京后,有一天去人民大学找Bruce Normand,他给我看了06年一期Climb Magazine的电子版,里面提到一座叫做Chibu的山峰的攀登。对照等高图反复分析,我们最终确认这Chibu就是我从尖山子下面看到的山峰,尽管从东侧近距离拍摄的照片看起来一点都不像。至于确认Chibu这个拼音对应着“迟布”这两个字,则是后来跟马德民聊天才知道的。


    (迟布峰在地图上的位置。沿标有“5062”的山脊再往南就是5383米的玄武峰,东南则是5413米的婆缪峰。)

    知道了山峰在地图上的位置,就可以开始制定具体的攀登计划了。尽管我很想跟周鹏一起尝试这座山峰,但是他整个冬天都会很忙,估计抽不出时间来搞这个。于是想到了之前在希夏邦马认识的李兰,结果一拍即合,她也觉得这样一座山非得尝试一下不可。

    我们都在12月底进入双桥沟,攀了几天冰之后,徒步到迟布峰所在的山沟(小沟)西侧观察路线,拍了一些照片。之后李兰要参加CMDI的课程,到1月14日左右才能有时间,而24日又要赶到深圳参加全国山地救援大会;我则16-17日要回北京参加班夫电影节的活动。这样一交错,可行的攀登时间就只剩下了20-22日这三天。


    (从尖山子顶峰看迟布,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才能看清三个尖顶之间的真正高差关系。)

    1月20日:进山

    20日早晨不到10点钟,我们在小沟沟口附近的栈道口下了车,开始徒步进山。最初的两个来小时是我们之前已经走过一遍的林间小路,所以还算顺利。之后我们穿上冰爪,沿着沟底的冰河走了一段,那感觉实在很像当初在清华登山队时的小五台冬训,李兰说她也想起了当初在山鹰社时去小五台的经历。

    冰河越往上越窄,最终我们不得不重新踏上林间小路,这时就比较痛苦了,因为路上方的树枝很低,经常会有破碎的枯枝掉到背包与脖子之间。中午1点多,在小沟的转角处,我们终于透过枝桠窥见了迟布的真容。从这个角度望去,似乎南侧的卫峰比北侧的主峰还要高,但我们知道这只是视觉误差而已。

    离开树丛后是一片草甸,再往前则是更加茂密的灌木丛。草甸上很开阔,北侧偏西的倒沟西峰、正北的倒沟山、东北方向的迟布、东南方向的玄武峰全都看得很清楚。在这里看去,似乎最多再有一两个小时就能走到迟布脚下,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灌木丛中间并没有好走的路,只能尽量拣枝桠稀疏的地方钻来钻去,速度实在是慢得可以。


    (在草甸边缘观望倒沟西、倒沟和迟布。)

    直到4点多,我们才彻底摆脱灌木丛,切上小沟东侧的草甸和碎石坡。在刚刚能看到迟布西侧中央雪槽的位置,我们找到了一处十分理想的营地:上方是巨大的花岗岩屋檐,下面是平整的花岗岩“地板”,中间的空隙刚好跟单层帐篷等高,宽度也刚好能容纳帐篷,不多也不少。

    岩石起到了一定的挡风作用,同时上方的屋檐又让我们绝对无须担心落石,这一夜本该睡得很好,然而我却几乎一夜无眠——或许有兴奋的原因,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刚刚从北京回来,在低海拔待了4天,适应性有所损失。


    (夹在岩石中间的营地。)

    1月21日:攀登尝试

    天亮(大概7:40左右)出发,负重并不轻:两个人各自的睡袋,一条双人露营袋,60米攀登绳,60米7毫米下降绳,岩石和冰雪保护器材,一天一夜的食品燃料和当天的饮水,加起来每个人的负重都在10公斤左右。

    因为之前判断雪槽里应该是硬雪或冰,所以我就没有携带雪套,却不料山坡上和雪槽下部都是软雪,稍一不小心就会灌进鞋子里。李兰的冲锋裤有简易雪套,情况稍好一些,于是在雪槽里一直是她走在前面。

    11点多,我们到达了雪槽中段的分岔处,向左的雪槽连通到半圆形雪台下方,也就是主峰与中央小尖顶之间,而向右的雪槽则连通到小尖顶与南侧卫峰之间——这是事后分析照片才弄清楚的,而在当时,我们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的位置,还以为只有右侧有雪槽,在这里就应该开始攀爬主峰侧壁了。

    于是就整理好绳子,朝我们以为的主峰侧壁——其实是两岔雪槽中间的岩石凸起——上开始攀登。到这时,我们两人仍然都没有穿上冰爪。这一段由我领攀,岩石总体呈60度左右,中间部分很破碎,保护点设置得也很频繁,所以爬了半段绳距的时候,绳子已经由于摩擦的缘故而很难抽动了。就在这时,我忽然看见岩壁的左侧也有雪槽,这才想到取出相机,分析之前从对面拍摄的路线照片。这一分析才意识到,我们的位置比我原来所想的要低很多。于是决定朝左侧斜向下降到左岔雪槽里,然后再沿雪槽向上攀登。


    (李兰在跟攀爬错了的那半段绳距。尽管不陡,但是好几处的岩石都比较破碎。)

    把攀登绳抽上来,再把绳头扔下去给李兰,她把理好的7毫米下降绳系在上面,然后我再把绳头抽回来,用挂在岩石上的绳套进行双绳下降,沿途把放置的塞子拆掉。降进左侧雪槽里已经是中午1点多了,从这里还看不到雪槽尽头的岩石地形。我们穿上冰爪,继续向上进行无保护的攀登。


    (在雪槽里进行无保护攀登)

    雪况总体偏软,但有两处较窄的硬冰台阶。快3点的时候,我们接近了雪槽尽头,这里已经能看见再往上的岩壁,尽管是烟囱状地形,但是两侧都很光滑,中间数米的岩缝略呈仰角,以我们的能力和装备是不可能攀登的。不过还有一丝希望:雪槽左侧的岩壁上似乎有侧向的沟槽,如果沟槽能一直连通到半圆形雪台的话,或许还可以继续向上攀登。

    然而到了雪槽尽头,这一丝希望也被打破了。侧向的沟槽倒确实有,但是只有最下面十几米还算可攀,再往上就会遇到穿高山靴不可能爬过的仰角地形。看来,冬季用自由方式从这条雪槽攀登迟布峰,即使不是彻底不可能,至少也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

    我们在这里拍了几张照片就开始下撤,由于雪槽中间有冰台阶,所以用绳子下降,4段绳距之后就到了雪槽分岔处以下,从这里收起绳子开始倒攀,6点左右回到营地。


    (沿雪槽下降的第一段,因为再往下一点点就是冰阶,所以下降会比倒攀快&安全。)

    1月22日:出山

    一直睡到10点多才起床,12点左右收拾好帐篷和装备开始下撤。

    碎石坡和草甸走得尚算顺利,然而在灌木丛一段却出了问题:路先是穿过沟西侧灌木丛之上的草甸,然后从灌木丛中通过,再回到草甸。我一开始走在前面,跟李兰渐渐拉开了距离,但是在路从灌木丛中回到草甸上的地方走错了,继续往前钻灌木丛;而李兰应该是在这个地方选择了正确的走法,于是就到了我的前面——然而当时我们两人都不知道这一情况。

    所以在我终于钻出灌木丛的时候,还以为李兰在后面,于是在草甸上等了很久,甚至还放下背包回头去找——当然是不可能有结果的,白白花掉了一个多小时。我简单考虑了一下:沟里没有手机信号,所以(1)如果她在灌木丛中不慎受到严重伤害,丧失意识和行动能力,那么我在茫茫一片灌木中找到她的概率很渺茫,并且即使找到了也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仍然需要出山求援;(2)如果她在灌木丛中遇到麻烦但是没有丧失意识,那么她有火柴、睡袋和露营袋,灌木能提供充足的燃料,我继续向前出山仍然不会有问题;(3)如果她在灌木丛一段绕到了我前面,而我们两人都不知情,那么我需要做的就是立刻向前去追她。总之,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继续前行出山。

    于是我就继续前行,结果刚到草甸和树林交界的地方,就证实了可能性(3)——一个留在泥地上的靴子印,脚尖方向朝山下,很明显是李兰刚刚留下的(我前一天晚上还留意了她的靴子外底花纹)。再往前,林间的路上开始有了未化尽的积雪,上面留下了更多朝下的靴子印。这下子毫无疑问了,我只要尽快往前走就可以了。

    最后我一直到出沟都没有追上李兰,直到到达双桥沟里的栈道,离公路已经不远的地方,喊声才有了回音,这时候天都已经快黑了。终于重逢的时候,她说她也在草甸下部等了一会儿,并且当我一直没有出现的时候,她的分析判断过程也跟我的差不多——无论另一个人在哪儿、处于什么情况,尽快出山都是最合适的选择。然而我往下走的时候,一路都有她的脚印告诉我她是安全的,而她往下走的时候前面什么都没有,并且我带了手机而她没有带,所以她这一路承受的心理压力肯定比我要大得多。

    不管怎样,总之是平安出来了。如果再来尝试这条路线的话,一定不会是在冬季,而是会在天气暖和到可以穿攀岩鞋的时候,也就是9-10月份。当然,秋季的落石会更严重,或许还会有降雪和流雪,不过我们还没有下一次尝试的具体计划,所以暂时还不用考虑这些细节。

    后记

    尽管我在这次攀登中并没有足够多的身心投入,从始至终状态不佳,也没有得到什么真正深刻的体验,但唯一能聊以自慰的一点就是,这条路线的难度确实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即使我以100%的良好状态和100%的身心投入去应对,最终也只能是同样的结果,或许还要多扔一两个塞子在路线上。原本还有一点遗憾,就是我们并没有尝试从雪槽的右侧分岔向上、从背面(东侧)绕过中央小尖顶、沿南山脊冲顶主峰的方案,然而昨天在迟布南边海拔5383米的玄武峰顶拍下了迟布主峰和中央小尖顶东南侧的照片,也证明了即使我们能够从雪槽右侧上升到中央小尖顶背面,最多也只能到达小尖顶与主峰中间的鞍部往上一点点而已。

    无论如何,攀岩能力仍然是我目前攀登中最大的瓶颈。或许有一天我能够穿着高山靴、戴着手套领攀5.10以上的岩石路线,到那时,也许在冬季自由攀登像迟布峰西侧这样的路线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不过,像那样的攀登能力绝不可能单靠幻想就得来,必须要进行科学而努力的训练才行。这将会是我2010年最重要的生活主题之一。

    感谢The North Face对我们此次攀登的支持。

    2010年2月6日于日隆
    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143989793.html
任何与本网站相关事宜,敬请联系 Remembering.dongdong@gmail.com